针织品抗菌效果检测标准有哪些

11次 2025.07.01

  针织品在日常使用中容易成为细菌和霉菌滋生的温床,尤其是在潮湿、温暖的环境中。细菌和霉菌的滋生不仅会导致纺织品产生异味、变色甚至破损,还可能引发皮肤过敏或其他健康问题。通过针织品抗菌效果检测,可以验证纺织品是否具备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能力,从而为消费者提供安全、卫生的产品?。


针织品抗菌效果检测


  针织品抗菌效果检测标准


 ?。?)FZ/T73023-2006《抗菌针织品》


  这一标准在国内针织品抗菌检测领域应用广泛。它明确定义了抗菌针织品,即经抗菌整理或含抗菌纤维,能抑制织物上细菌、真菌生长、繁殖或使其失活的针织品。按耐洗涤次数及考核菌种不同,划分出A级、AA级、AAA级三个抗菌级别。


  A级耐洗涤次数考核指标为10次,AA级为20次,AAA级达50次。以常见的考核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、大肠杆菌为例,A级产品洗涤相应次数后,抑菌率需≥70%;AA级产品抑菌率要求更高,≥80%;AAA级产品抑菌率则要≥90%。检测时多采用振荡法(参照GB/T20944.3-2008《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第3部分:振荡法》),将抗菌针织品样品与含一定浓度试验菌液的培养基置于振荡烧瓶,在适宜条件振荡培养,对比培养前后菌液中细菌数量变化评估抗菌能力。


 ?。?)GB/T20944系列《纺织品抗菌性能的评价》


  该系列标准包含多个部分。其中,GB/T20944.1-2007采用琼脂平皿扩散法,把接种试验菌的琼脂培养基平板上放置抗菌针织品样品,抗菌物质扩散抑制微生物生长形成抑菌圈,通过测量抑菌圈直径评价抗菌性能。


  GB/T20944.2-2007运用吸收法,让接种菌液的载体与抗菌针织品接触,培养后对载体上菌落计数,计算抗菌率判断抗菌效果。GB/T20944.3-2008的振荡法已在FZ/T73023-2006提及,能较好模拟实际使用中针织品与微生物接触情况。


  (3)ISO20743:2013《纺织品抗菌活性的测定》


  此标准规定了多种测试方法,如晕圈法(类似国内琼脂平皿扩散法)和吸收法。对测试菌种、试验条件、结果计算等有详细规范。例如,测试菌种包含金黄色葡萄球菌、肺炎克雷伯氏菌等常见菌。通过规范流程,确保不同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可比性,助力全球抗菌针织品贸易和质量把控。


联系我们 CONTACT US
  • 电话:400-133-6008

    地址:广州市天河区兴科路368号(天河实验室)

    广州市黄埔区科学城莲花砚路8号(黄埔实验室)

    邮箱:atc@gic.ac.cn